善拘小节。

【肖王肖】定量研究(上)

【肖王肖】定量研究(上)


一周过去,王杰希的电脑桌面上又多了三个PDF文件,标题依次是:《浅谈大数据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传播学定量方法》、《量化民俗学:另类的斯堪的纳维亚传奇》。

坐在隔壁格子间里的许斌瞅了半晌,感到了缺氧症状之余的脑壳疼。

窥屏这种事毕竟有失厚道,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屑做的;说到底,假如不是恰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观察地形,又在半个多月前的一天下午,偶然往组长那台常年懒得关的显示器上瞟了一眼,哪至于将这点捕风捉影得来的蛛丝马迹放在心上。

然而现象发生了,可以当它不存在吗?假设出现了,可以干脆不验证吗?

大家好歹都是Ph.D,不能这么不讲学术伦理。

他转到这个组的时间不长,某种意义上,算是慕王杰希之名而来。大数据开始全面进驻人文学科的年代,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多少受到了一些挑战,像王杰希这样坚持用人种志方法做冷门人类学研究的杰出青年学者,确实引志同道合之人趋光。

人类学如今是G大的王牌专业之一,王杰希这个组主要做北欧民俗方面的课题,有一座独立的两层办公小楼,毗邻着微电子系门前的大片草地。由于这座楼和这个组都没有官方名称,G大群众们谈论起来,一般都用“微(电子系门前)草前头那个楼”、“微(电子系门前)草前头那个楼里的那个组”指代,后来不知怎么,统一简化成了“微草”。

这种基于群体智慧的不负责任命名法在G大屡见不鲜,譬如公认的苦系生命科学,因为期中期末长年在长相比较凶悍的系主任带领下集体霸占理科图书馆,莫名得到一个“霸图”的代号,听说还曾经被校外人士以讹传讹成本市黑道组织,闹出不少乌龙。

言而总之,G大民间针对院系、建筑和研究组漫长的魔性命名史当中,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大概只有两个:“虚空”,宗教学系下设的佛学研究组;“雷霆”,气象学系下设的极地气候研究组。

气象学在G大是个边缘专业,早年一度面临拆分,好容易才保住祖宗基业,人才储备始终是个问题;近年来颇有起色,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那位G大计算机系出身、本科毕业后出国读了个气象学博士的肖老师。

“——想什么呢?”

许斌兀自在这边脑内检索着G大列国志,冷不防被人从身后拍了一下肩。

王杰希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正微微眯着眼睛打量他。

许斌跟他交情不算深,对他这副表情的理解却相当到位——之前某次组会上,柳非做了个长达七十分钟的文献报告;报告结束时,大家纷纷鼓掌,只有他不动声色地这么望着柳非,看得人家后颈拔凉。

“PPT第41、44、57、67、72、79、85、88页,”语气笃定得像是在电影上映前看过剧本。“这几篇,你只读了摘要吧?”

柳非俏脸一垮,立刻坦白从宽。

想想前车之鉴,许斌在心底叹了口气,觉得跟王杰希这种人兜圈子只能适得其反,倒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

“王组,”于是他沉声说,神色凝重。“我问你个事。”

“嗯。”

“咱们组……”

“嗯?”

“是不是没有研究经费了?”


目送着如释重负的许斌出门,足下生风身轻如燕,王杰希哭笑不得。

组长的电脑桌面上最近接连出现定量方法文献——组长要转研究方法了——这个以定性研究为主的组要完——因为缺钱。

虽然与客观事实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单从逻辑上看,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他给许斌的解释,听上去要可疑很多。

“——你想太多了,我就随便一看。”

“真的?”

“不然呢?”

“王组,你不是说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课题无关的事情上吗?”

“是的。此外我也说过,我们要劳逸结合,平衡学术与生活。”

“……看这么一堆讲定量的论文算是‘逸’还是‘生活’?”

“都是。”

他信誓旦旦,罕见而不严肃地眨了眨眼睛。

许斌一走,办公室的环境噪音又降低了两个量级;初秋的晚风从唯一半开着的那扇窗子里溜进来,摊放在桌面上的大部头书页跟着沙沙地动了动,终究是没掀过去。

差十五分钟七点,整幢楼只剩下他一个人。王杰希蹙着眉站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研究一下周五下午早退率和周一早晨迟到率的正相关性——这个研究话题太定量了,对他来说,很不本色当行。

而他也差不多到了该出门的时候。随手抄起公文包下楼,穿过南边的建筑群,沿着人工湖畔的鹅卵石小路往公共教学楼A走去;道旁参差点缀着垂柳、石雕、灌木丛,以及三五对学生情侣的剪影。

夕阳给他们彼此挨近的轮廓打上柔光,又将一种纯真的静谧凝固在其间。

年轻学者将一切看在眼中,并不为风景驻足。

他要去听一场气象学系的科普讲座。G大周五晚上的讲座通常不多,学生普遍更愿意在这个时间出现在电影院或KTV,而不是教室里;不仅如此,大家还特别请求气象学系千万不要把讲座开在周五——他们系有一开讲座就招来雷阵雨的神秘传统,被坊间戏称为“动如雷霆”。

而今天这场之所以敢向虎山行,大抵也是因为主讲人刚回来任教不久,还没留下过什么里面一开口外边就打雷的黑历史。

讲座地点在A623,一间只能容纳五十人左右的小教室。王杰希进去时,台下刚坐满了一多半;而在讲台一侧,几名女生正围在一位身形瘦高的男青年身边发问,脆生生的话音回荡在夏日残留的暑气里。

“肖老师,听说你原先是学计算机的,为什么去搞气象了呢?”

“机缘巧合吧,主要是气象对我来说真的很有趣。”

“我最怕的就是数学和编程,那我还有可能学气象吗?”

“气象学是气象学,并不是数学和编程本身,有很多其他角度可以切入这个领域的。”

“肖老师,我考研想报咱们学校的气象学,会有机会做你的学生吗?”

“我还没有带学生的资格,近两年大概不行。”

“……”

青年的语声温和沉稳,很有耐心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尽管它们中的许多听起来相当孩子气。他的五官端正在刚好不算出众的程度上,鼻梁架着全框眼镜,手腕挂着电子表,身穿棉质的浅色格子衬衫和洗得略微发白的牛仔裤,气质温文,但并不特别尔雅。

将这个人从这幅场景中剪切下来,粘贴到中关村乃至硅谷某座奇形怪状的写字楼里,违和感大概也不会太强烈。

王杰希这么想着,径自朝教室后面走去,很快听到身后传来的一声招呼:“王老师?”

他转过身,看到肖时钦从学生的簇拥之间探出头来,对他露出一个友好而拘谨的笑容。

王杰希便回应了一个微笑:“肖老师。”

“没想到你会来。”

“慕名而来。”

“对了,是因为这个讲座题目吧?”

“是啊。”

——《北欧地区极光现象的新类建模分析》,关于定量研究方法,也关于北欧。

巧妙地为双方的学术工作找到了交集,也巧妙地便于王杰希将“也是因为主讲人”这句话留在心里。

听到肯定的回答,肖时钦的视线却微微下沉;片刻之后,轻轻颔了颔首。

七点整,讲座准时开始。主讲人显然做过精心准备,叙述简明,节奏流畅;PPT上陈列着大量的数据与图例,视觉效果普通,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传递着非常适宜的信息量。

饶是王杰希对建模的兴趣和所知都很有限,也承认这场讲座颇有些值得一听的地方。

“……所以,我们利用这个模型对极光的几个类型参数进行量化,再与法罗群岛北部过去二十九年的出现频度做相关性分——”

啪地一声。

学生之间传出不大不小的惊呼。王杰希感到眼前黑了一黑,两三秒钟之后,才渐渐有晦暗不明的影像重新填充进他的视野。

——停电了。

此时夜幕将至,夕光只剩下最后一点余烬,将熔铁色的光斑投射在黑板一角。

肖时钦双手撑在讲台上,面容在昏暗的光线下十分模糊;手腕上的电子表盘则亮起了荧光,抬起又落下。

“有点难办啊。”这位不走运的主讲人叹了口气。“我们还剩下二十五分钟,可是投影仪已经罢工了。”

台下有学生出谋划策:“肖老师,您就用讲的行吗?咱们不看PPT了。”

肖时钦摇头:“我讲没问题,但是没有PPT可看,你们确定要干听我讲二十五分钟数据和建模吗?”

一阵窃笑。

又有学生突发奇想:“肖老师,要不你就给我们讲讲北欧那边的事呗?您研究极光,肯定亲自去考察过很多次吧?”

这个主意立刻得到了不少附议,“好好好”声此起彼伏,直到讲台上的人尴尬地清了清嗓子。

“其实我没去过北欧。”

肖时钦说。

“……哈?”

“真的假的?”

“不是吧!那您怎么研究极光?”

“我是做定量的啊,有电脑拿来建模和跑程序就行了,不用物理性地处于极光环境当中。”肖时钦想了想,又一本正经地补充了一句:“而且预算也不允许。等你们开始搞科研,就会明白预算的重要性了。”

这次没忍住笑的是王杰希。不知道该夸这人甩锅甩得机智,还是说实话说得可爱。

作为相关方向的田野实验地点,北欧一带他倒是转过好几圈,需要的话,也不介意上去讲讲与极光有关的风土民情和神话传说。

但这毕竟是人家气象学系的讲座,肖时钦不提,他也不好喧宾夺主,虽然……

“虽然我没有去过北欧,”他正寻思着,不期然听到讲台上的肖时钦开口。“但我知道我们这里有人是去过的,而且知道得比我多——王老师?”

王杰希抬起头,凝视着前方夜色中那个幽暗的轮廓。

“能请您帮忙救个场吗?”

肖时钦特别真诚地说。


——TBC——



大家好久不见【【

最近三个月整天连轴转,虽然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还是要忙成狗,节奏总算基本稳定下来了,努力复健一下。

写这篇的初始动机是非常非常想描绘一下学术圈的这两个人谈恋爱。之前跟死党讨论他俩(在赛场外)的MBTI人格倾向,我倾向于肖队是ISFJ,王队是INTP,感觉设定成一个偏感性的定量学者和一个偏理性的定性学者没毛病。

不过我完全没有气象学背景,民俗也只是交叉学科搭一点边,所以文中(好像本来也没有提到多少但如果有的话)涉及到学术的部分如果有非常不科学的地方……就还是欢迎大家嘲笑但不要太认真啦。另外院系和研究组的组织形式因高校而异的程度很大,如果跟大家的学校不一样也请不要太在意。

还有就是虽然姑且写得很像定性VS定量但我对所有研究方法都很尊敬(并且我目前的相关知识储备也都很浅薄),相关描写只是行文需要,没有借以表达个人偏好的意思。

还有很多想说的但实在太困了明天再说……【又


评论 ( 20 )
热度 ( 82 )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青释 | Powered by LOFTER